精神病有救了,VR+冥想该如何呈现?


    VR能带你进入另一个虚幻的是世界,想象:原本你在空无一物的房间里,戴上VR头显后就能马上进入到一个鸟语花香的世界,这非常奇妙。但是,这能否成为一门生意?毕竟,VR+看起来都很美好,可发展却不如人意。
    作为生产力副产品的精神失调
    对于现代人来说,日常生活中或多或少都会承受精神上的压力,工作上的、感情上的、过往经历的,还有对某些特定事物的恐惧,甚至还包括PTSD(创伤后压力综合症)。
    根据美国国家精神健康研究会的调查,每五个美国人中就有一个被诊断为有精神失调的,造成的直接经济影响是——医疗和生产支出高达4670亿美元,这一数字扩大到全球范围内是2.5万亿美元。
    严重的精神健康问题或许需要药物干预,但实际上多数情况下用“技术”手段治疗已经非常有效。对于焦虑症、恐惧症、强迫症甚至是PTSD,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和暴露疗法(exposure therapy)就是应对手段。
    尽管VR 进入大众视野的时间还很短,但作为治疗手段在医学中的应用已有多年历史。将患者暴露在安全受控的VR环境中,这是一种常见的暴露疗法。因为成本原因和技术的限制,这种方法并没有大面积推广。但如今,数百美元甚至几十美元就能购买到的 VR 设备让该种疗法的普及成为了可能。
    不过,将这种疗法推广应用面临的一大难题在于——没有足够的临床依据和数据能证明 VR 是否以及如何能够有效地运用。
    尽管如此,敏锐的创业者们却已经迫不及待了,他们想尽快从这个市场中分一杯羹。对于这些想吃“螃蟹”的创业者来说,时间既是盟友,也是对手——设计、优化、推广、和医疗机构联系合作,这都需要大量时间。
    如果没有科学的证据和指导就拿出相关的应用告诉用户:你的PTSD我们能够用 VR 解决——这是极不负责任的。这会扼杀了所有的创业想法吗?
    从玄虚之物到医疗手段的冥想
    英国在线媒体The Independent曾写道:冥想和夜间瑜伽已经成为一股巨大的风潮,它们帮助你放松,促进睡眠。我们期待2017年会有时尚的冥想室出现,甚至是虚拟的,帮你随时都能小憩片刻。
    没错,虚拟的冥想室。在 iOS和Android平台,近两年已经涌现出了大批冥想教学、辅助类的APP。它们的形式几乎都是相同的:女声指导你在流水或者鸟鸣的白噪声里一步一步学习。营收模式也基本大同小异——按照课程收费。

    冥想和“Zen”(禅),本是作为东方文化的佛教概念,但在上世纪被西方人轻松地挪用到了西半球的文化之中。特别是美国,在 1960 年代到 1970 年代之间的年青群体之中兴起的反文化运动、新纪元运动都从神秘的东方借鉴了许多。
    达摩冥想的浮世绘
    然而在以硅谷为代表的技术派大行其道的后来,数据、证据站在神秘的对立面,让冥想等行为成为了一种玄虚之物。
    来自维基百科的资料显示:自1950年以来,已进行过数以百计的冥想研究,但许多早期的研究是有缺陷的,结果并不可靠。对冥想过程和效果的研究是神经学研究中的持续成长的次领域。根据“心理学报”2006年3月的一篇文章,做冥想活动会让脑电图相关的活动放缓。人类的神经系统是由副交感神经系统和交感神经系统组成,前者调控心脏速率、呼吸和其他不自主运动功能。后者则是要唤起身体对剧烈活动作准备。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则表示:“某些类型的冥想可能有效,这是由于冥想减少交感神经系统活动及增加副交感神经系统的活动。”换句话说,冥想造成激发活动的减低以及增加了放松。
    作为减轻压力和疼痛的一个方法,冥想已经进入医疗保健的主流。在医学界,有越来越多人同意这么一个观点——心理因素,如压力、紧张是身体缺乏健康的部分因素,在主流科学里,有越来越多人对这个领域的研究提供资助。
    如此说来,“VR+冥想”有了铺路石。
    VR+冥想,到底该怎样呈现?
    ABC 电视台的著名记者 Dan Harris 是现代科学冥想的倡导者,实际上,一些冥想 APP的诞生都源于他2014年的一本畅销书。但对于VR+冥想,他却持质疑态度。在 CNET 的采访中,他表示:在冥想的理念中,进入一个视觉效果丰满的虚拟环境其实是适得其反的,因为你本应该自己用思想去创造一个环境。而VR冥想APP中那些丰富的细节无时不刻提醒你:这是VR帮你创造的,而不是你自己。
    Cubicle Ninjas工作室的Josh Farkas并不同意。他认为对于那些坐在椅子上连闭眼都很难的人来说,提供一个森林或寺庙的虚拟环境能够让这些忙于工作的人很容易被VR分散注意力,而这是集中注意力冥想的第一步。
    Josh Farkas有这种观点是因为他的设计工作室开发了VR平台中最著名的冥想 app——Guided Meditation VR。这款APP的运作模式是:提供多处高精度的虚拟环境(横须贺的寺庙、西班牙太阳海岸等)和2~10分钟的声音指导。这款APP 在Oculus Rift和Vive的售价是15美元,Gear VR有免费版。
    Guided Meditation VR的部分内置场景
    Farkas的Cubicle Ninjas是一家设计咨询公司。就像我们熟悉的该类公司一样,他们为客户提供包括UI、UX在内的现代设计服务。设计师的能力和责任之一即是在新的媒介和技术上进行人类的探索。Cubicle Ninjas的设计服务范围从传统印刷到数字媒介,现在是VR。
    说起开发Guided Meditation VR的想法,Farkas在Recode的采访中表示:“转负为正。我们认为社交孤立是一件好事。美国人在抽时间休息简直是无能。我们就想让他们下班回家之后戴上VR头显放松十分钟。”
    美国人如此,中国人何尝不是呢?
    如今的VR内容分为三类:可交互的游戏、几乎没有交互的360度全景视频、希望探索出更多交互的 VR 视频。很显然,像Guided Meditation VR这样的内容不属于任何一类。它不需要交互,因为当你打开APP之前目的就已经很明确——到另一个地方,去冥想,去调整心情。而冥想需要调动的感官仅仅是耳和眼,也就是说,你只需要听,只需要看。
    或许VR+冥想的未来应该是Dan Harris形容的那样自己创造一个环境——你想到的环境都能被计算机实时渲染出来。但如果这真的实现了,但问题在于——这还算是冥想吗?或者这只是另一种《Tilt Brush》?
    近年来健身成为一种潮流,从线下的健身门店到基于移动互联网的APP,一个产业的繁荣体现的是当物质生活水平提升之后人们对于生活方式的探索。这是与上世纪美国的新纪元运动同样的背景。而瑜伽和冥想,这种从身到心的锻炼,是一种健身的进化,也许我们会在这里看到更多的Cubicle Ninjas,更多的Guided Meditation VR。
    VR+冥想是否是一门好生意?人们是否是为了放松十分钟带一个庞然大物在头上?这需要时间的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