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行业的5G和AI探路新趋势

Alter聊IT

    对媒体业而言,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悲观派认为人工智能正在摧毁传统媒体残存的基础,媒体业的灵魂从“写作者的情怀”让位于“工程师的严谨”;也有乐观派认为人工智能正在将媒体变成一个全新的内容产业,直接从手工业阶段跨越到流水线大工业时代。
    这些都还只是人工智能叙事体系中的讨论,当整个社会都开始进入到新基建时代,媒体业又将何去何从?
    9月27日的中国网络媒体论坛技术论坛上,专家学者和企业家们就媒体业的危与机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任何变革和进步的出现,都离不开生产力和产业的深入融合,站在产业智能化的视角上,媒体业的变与不变逐渐有了清晰的答案。
    被深度改造的媒体业
    媒体业被AI、5G等新技术的改造,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早在2016年阿尔法狗爆红之前,机器人写稿的话题就在媒体业形成了激烈的讨论。尽管人工智能成为现象级的社会焦点后,媒体业并不是外界关注的焦点,却成了被人工智能改造最为深入的领域之一。
    确切来说,人工智能代表的新兴技术早已在三个层面对媒体业进行了重构。
    首先是内容分发,编辑的权利让渡智能推荐。
    在算法进入内容产业之前,内容分发主要靠编辑人员手动完成,我们读什么、听什么、看什么,都是由少数媒体精英所决定。但互联网打破了内容供给的时空限制,内容开始爆炸性增长,对低效的分发机制形成了挑战,以至于出现了内容供给的“堰塞湖”问题,用户并不能高效获取需要的内容。
    百度为代表的搜索引擎率先将人工智能技术带进内容领域,利用机器算法提供千人千面的精准内容推荐:通过记录、分析用户的浏览行为,从信息源中提取分类、主题、标签、风格等结构化的信息,进行个性化的内容推荐。
    其次是内容生产,正在告别劳动密集型产业。
    或许“机器人写稿”多少还有些噱头的成分,尤其是在深度内容的生产上,但人工智能对内容生产的效率提升却不可小觑。人工智能可以识别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的数据,进而在短时间内选出新闻并抓取相关资料,然后学习固定的新闻模板生成稿件,让编辑和记者摆脱无效重复的体力劳动。
    年初新冠疫情的传播就是最直接的例子,百度APP利用算法模型抓取新闻源中的热点,结合疫情的相关资料迅速输出海量新鲜资讯,在准确率和时效性上远超人工编辑。通过高密集的信息传递,有效化解了用户的焦虑感。
    最后是媒介形态,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
    按照媒介的物理属性进行划分的话,纸媒形成了空间性的媒介形态,互联网形成了时间性的媒介形态,5G、VR、AI等新技术强化了信息传递的互动性,正在创造其他形式的媒介新形态,比如人工智能助理可以根据用户的认知水平,量身定制用户需要的优质内容,甚至以拟人化形象向用户提供服务。
    只是站在媒体的立场上,新技术的革新是创造性的,也可能是摧毁式的。尤其是在新基建已经成为新的社会浪潮时,在新的语境中黯然落幕,还是顺应潮水的方向找到新的增长空间,显然是媒体业必须做出的选择。
    人工智能是敌还是友
    新技术终归是一把双刃剑,在算法重构内容生态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现象,并招致了种种非议。
    比如算法有没有价值观,倘若缺少人工编辑的干预,是否在流量的推波助澜下,内容生产被引至刻意吸引眼球、生产低价值内容的歧途?美国皮尤研究中心曾在《改变中的新闻编辑部》的研究报告中谈及:“数字时代网络观念和技能的更新,以及肤浅内容的多元化展示,失去的是精致内容的生产能力。”
    
    对此,百度创始人李彦宏在中国网络媒体论坛的演讲中表示,算法更应该去主动了解用户的高级目标,而不是追随用户本能的喜好。
    上海报业集团社长裘新则在中国网络媒体论坛技术论坛的演讲中,以第一视角向外界讲述了传统媒体所遭遇的瓶颈,以及对于新技术的开放态度。
    作为国内家喻户晓的媒体集团,上海报业不缺少解放日报、澎湃新闻、界面等主流媒体阵地和现象级的传播平台,却始终没有形成体量上能够真正与商业性新闻客户端相抗衡的平台级项目。
    不过,上海报业集团的选择是与技术伙伴合作,围绕媒体链条中的采集、生产、分发、接收、反馈等编织成了20个“智媒体”运营场景,试图探索出新一轮技术创新中最有可能的应用,并嫁接出果实:
    智能融媒体中心打造的“大数据+人工智能”的一体化新闻生产分发平台,将媒体与人工智能技术全流程结合,智能辅助、人机协作、智能化生产同时并行,有限的人力被配置到深度调研等内容生产核心领域;
    通过深度解构视频内容,以智能决策广告插入的方式,将视频内容与商品信息进行结合,颠覆了传统的广告形式,让广告具备可触摸的实景感,并凭借可互动、趣味性和体验感强等优势,使流量商业价值最大化……
    
    值得一提的是,上海报业并没有盲目追求新技术,而是强调了作为媒体的态度:“面对颠覆性的技术时代,我们要始终保持定力,避免一味追求最新、最尖端的技术。要把传播的实际效果,作为检验的标准。”
    上海报业的探索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媒体与人工智能的融合已经是不可逆的趋势,所纠结的不应该是敌友的问题,而是与新技术加速接轨,同时避免对新技术的盲从。
    AI、5G的全方位赋能
    当媒体业遇到新基建的时候,做出行动的俨然不只有媒体从业者,大大小小的科技企业也纷纷抛出了橄榄枝。
    比如5G与媒体业的融合方面,中国联通代表的通信运营商正推动媒体业进入全媒体、全场景、全联通时代,通过云、网、边、端、业的协同,以及VR、子弹时间、多自由角、三千兆网络、融媒体平台、泛智能终端等创新能力,为用户带来沉浸感的服务体验,驱动媒体业内容采集、生产、分发等流程越来越高效。
    再比如高通中国区董事长孟樸在演讲中指出,传播学家麦克卢汉眼中“媒介即是万物”的时代已经到来,5G带来了全新的信息处理、全新的信息分发。在5G直播背包等新技术的赋能下,终端的形式也在不断变迁,从智能手机延伸到了各行各业,5G、云和AI的融合将对采、编、播、传等各个环节带来革命性的变化。
    作为新基建BATH梯队中人工智能担当的百度,自然也不例外。在中国网络媒体论坛技术论坛的压轴演讲中,百度CTO王海峰推出了面向媒体行业的智能媒体中台,以赋能者的姿态给出了帮助媒体业转型升级的一体化方案。
    
    其中最底层是媒体云平台,涵盖存储、计算、网络等基础设施;中间层是媒体AI中台和媒体知识中台,前者包括智能创作、智能视频和百度的AI能力引擎,后者包括跨模态检索、跨模态推荐和媒体知识图谱;最上层是智能化的应用场景,类如智能策划、智能采编、智能审校和AI主播。
    进一步延伸的话,百度智能媒体中台的应用场景,所瞄准的正是媒体业与人工智能融合中的四个典型痛点:
    智能策划可以实现海量信息汇聚,实时发现热点,智能化进行专题深度挖掘;智能采编提供了快速生成、关键词预测、聚合协作等多模AI技术加持的工具;智能审校可以秒级完成十万字的审核,传统方式平均需要一个人3.3天的时间;同时百度还打造了多种类型的AI主播,能够应用于多种场景,大幅提升报道的时效性和质量。
    可以看到,站在转型十字路口的媒体业并不孤立,通信运营商们架起了连接媒体与用户的“高速公路”,高通等终端企业给出了万物皆媒介的解决方案,百度为主人工智能企业深入到策、采、编、审、发的全流程,开启了内容生产的全垒打模式,以智能媒体中台的形式帮助媒体向内容生产的自动化、智能化转型。
    媒体行业与科技企业的跨界合作,正在以进取的姿态拥抱新基建的红利。
    写在最后
    20世纪末的时候,一篇报道的问世还需要新闻线索、采访、整理、协作、编辑、校对、排版、印刷、配送等十几个环节,最快也要隔日才能抵达读者。短短二十多年的时间,所有的流程都已经被重塑。
    传统媒体业可能是被互联网改造最彻底的行业之一,并且出现了多次历史性的转轨:门户网站夺走了用户,资讯平台分走了流量和广告,就连记者和编辑也开始批量向自由职业转行,用“摧毁性创新”来形容似乎并不为过。
    如今人工智能、5G、VR等新技术正在推动媒体业的又一次转轨,再一次面临着生死攸关的抉择。有所不同的是,之前的几次转轨,互联网多半扮演了野蛮人的角色,这一次百度们要做的是赋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