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织就了信息茧房?如何打破?

龚进辉

    
    作者:龚进辉
    不到一周,百度掌门人李彦宏两次谈及“信息茧房”问题。所谓信息茧房,指的是人们关注的信息领域会习惯性地被自己的兴趣所引导,从而将自己的生活桎梏于像蚕茧一般的“茧房”中的现象。
    9月23日,百度发布创业20年首支纪录片《二十度》,李彦宏表示,现在的算法试图取悦用户,算法的好坏基本上是按照这个用户花了多长时间来消费内容、他第二天再回来的概率有多大,都是在优化这些东西。当被问及算法这样好还是不好时,李彦宏斩钉截铁地回答道,“不好!”
    他进一步补充道,“这样不好,会把人搞得非常分裂,会容易让人去走极端。”4天后,李彦宏现身2020中国网络媒体论坛,直言算法对于人类获取信息的影响越来越大,投喂式的信息流造就产品粘性,但也考验着网络媒体的价值观。他认为,算法更应该去主动了解用户的高级目标,而不是追随用户本能的喜好。
    对于李彦宏接连两次表态,有人解读为他在借机抨击字节跳动,旗下今日头条正是算法驱动的最大推动者和受益者。不过,我反倒认为,李彦宏只是在抨击算法一味迎合用户这一现象,而不是故意“内涵”字节跳动。
    一方面,如果李彦宏真的抨击字节跳动的话,那无形中使自家百度无辜躺枪,毕竟百度也在发力信息流,且综合实力不如今日头条,后者在算法应用上存在不足之处,百度自身表现肯定也好不到哪里去,今年4月百度App被勒令整改就是一大实锤。
    另一方面,向来只有弱者才会靠diss强者来刷存在感,如今早已跌出BAT阵营的百度市值远不如字节跳动,且后者疯狂从百度挖人,以增强在搜索领域对抗百度的筹码。如果李彦宏真的抨击字节跳动的话,那不等于变相承认百度不如字节跳动。
    你品你细品,有没有感觉到细思恐极?估计李彦宏不太乐意看到百度不如字节跳动之类的扎心评价,更何况性格温和的他是出了名的好好先生,几乎不参与商业互怼。因此,我倾向于认为李彦宏只是在批评信息茧房这一已严重到必须正视的社会现象,而不是针对特定企业。
    事实上,信息茧房的问题由来已久,就事论事的话,我认同李彦宏的观点,他一针见血地指出了问题所在。在我看来,信息茧房讨论来讨论去,只需要搞清楚两个问题即可:到底是谁织就了信息茧房?如何才能打破信息茧房?围绕这两个问题,我也简单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到底是谁织就了信息茧房?
    不少人存在一个误区,习惯性把信息茧房的成因归咎于算法。算法是一柄双刃剑,在提升用户获取信息效率的同时,也时常被质疑可能会屏蔽与用户不喜欢、与固有认知相冲突的信息,让用户看到的内容越来越单一甚至十分偏激。我认为,片面将信息茧房甩锅给算法欠妥。
    一方面,信息茧房是哈佛大学教授桑斯坦在2006年出版的《信息乌托邦》一书中提出的概念,彼时互联网并不发达,算法并未像今天一样深刻影响内容分发,当时由广播电视占据主导地位。14年前他提出信息茧房,不是化身为预言家预测今天算法会大行其道,而是基于对信息偏食现象的思考。
    其实,无论是过去的报纸杂志、广播电视还是如今的各种资讯平台,人们天生就有“挑食”的倾向——只选自己爱看的看,不太愿意接受不爱看的,这是人的本性使然。而硬要让自己接受不爱看的内容,那就不属于泛兴趣阅读范畴,而是属于学习,二者完全是两码事。这意味着,如果算法是信息茧房“罪魁祸首”的话,那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又何尝不是?
    另一方面,大众传媒的发展与传播技术的进步,可以让用户的偏好与选择实现起来更高效便捷,但看什么或不看什么的权利,始终掌握在每个人自己手中。有人在单一信源的喂养之下逐渐走向极端,也有人发挥主观能动性更全面地了解这个世界。
    在我们做完选择之后,自然会有推荐算法帮我们构建自己的信息流,前者视野狭窄,后者开阔多元,高下立判。而这个关键抉择,只能由我们亲自一锤定音。因此,只看到算法的影响,而忽略个体责任,显然没有抓住问题本质,不利于问题的解决。说白了,信息茧房的最大元凶是用户自己,算法只是次要原因。
    
    二、如何才能打破信息茧房?
    找到问题所在才能对症下药,前面提到造成信息茧房的主要原因是用户,次要原因才是算法。因此,想要真正打破信息茧房,必须从用户和算法两方面齐发力,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用户方面,自我的觉醒与行动至关重要,甚至是走出信息茧房的先决条件,我有三点建议,来帮助用户勇敢走出舒适区。
    一是走出小圈子,认识大世界。用户不仅要多听圈子外面的声音,即使是与自己意见、观点相悖的声音,还要保持读书看报的习惯,网上快餐式、浅阅读的内容居多,而书报上的内容,尤其是一些经典之作往往比较系统、全面,深度的、思考性启发性的多。
    二是货比三家,私人定制。用户不要盲目相信单一信源,而要积极寻找不同的信源,即便是相同内容,背后可能有不一样的故事。多信源的好处不仅在于确认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还能对事件从各个角度和不同利益群体准确认知。同时,为了避免被机械的算法绑架,用户应多选择以前接触少、未知的推荐领域,还要定制专属的信息源,比如权威人士、业内专家、一线通讯员和一切活生生的人等。
    三是坚持独立思考。信息茧房的可怕之处在于,同质化信息反复强化,久而久之让人不由自主地接受它。此时,用户保持独立思考的精神显得尤为重要,让自己拥有精准的判断力,从而跳出人云亦云、一质疑就怯场的怪圈。而独立思考能力的炼成没有捷径可言,无非是多听多想多问,助力个人思路、视野打开,自然不会被信息茧房所洗脑。
    算法方面,需要指出的是,资讯平台并不会刻意窄化用户兴趣,之所以被饱受诟病,原因在于当今的算法远未聪明到可以真实、系统洞察用户需求的程度,即仍不成熟,这是个不争的事实,迭代、进化势在必行。
    在我看来,资讯平台应提升用户洞察技术,使算法更聪明、更能完整准确测度到人们信息需求的全貌和重点。令人欣慰的是,一些用户洞察技术,已将算法的计算范围和测度指标扩大到人的社交圈,愈发多元化。换言之,资讯平台应主动承担起社会责任,妥善应对算法的双刃剑――既要满足用户需求,也要引导受众提高素养,而不是一味迎合和讨好用户。
    简单来说,算法迭代应遵循两个基本原则:一是要升级算法型信息分发的控制变量;二是要解决所谓对于需求本身的不断逼近、详尽与全面把握过程。不断优化算法才能更好地为用户服务,当算法越来越聪明,可以更好地引导用户全方位展示自己,而不是靠所谓千人千面的更懂你来增强用户粘性。
    结语
    在对世界和自我的探索过程中,每个人都需要有意识地自我检视,主动作为,走出舒适区去拥抱陌生,提升自身媒介素养和网络素养,自觉融进大社会的资讯。只有这样,才能不断“破茧而出”,避免在信息洪流中迷失方向甚至作茧自缚,从而走向更开阔、更美好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