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新物种与商业新范式
砺石商业评论砺石导言:过去20年,科技公司普遍依赖中国市场红利起步。但商汤科技却打破这一循环,实现“范式突破”:从基础生产力的领先优势起步,再在垂直领域取得市场突破,进而扩散到多个领域。
吴杨盈荟 | 文
我们正处于硬科技的一个向上周期里。
2021年是一个分水岭,分水岭之下涌动的是硬科技和新生产力。相较于上一波过往20年的互联网企业,以平台型消费互联网为主要模式,依靠市场红利驱动;未来20年代表的是数字技术跟实体经济融合,正在催生出全新的产业互联网科技时代。
硬科技是驱动产业互联网时代的发动机,也是科技公司继平台模式之后的新核心资产。2021年10月20日,中国证监会主席易会满在出席“2021金融街论坛年会”时强调,要坚守科创板“硬科技”定位。“硬科技”正在成为政策推动的方向,也成为资本眼中的宠儿。这一趋势下,很多投资人已经在深度关注AI企业。
2021年是AI头部公司的集中上市爆发之年。云从科技、旷视科技分别在2021年7月、9月申请科创板上市并成功过会。商汤科技IPO进展最为迅速,12月7日已启动招股并获得60%的基石认购,上市在即。依图科技则还在上市门外徘徊,2020年11月向上交所递交科创板上市申请后,又于2021年7月主动撤回申请。
和头部企业谋求上市火爆场景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腰部和尾部大量AI公司的死亡。2020年,中国软件网整理出《2017-2020年人工智能公司死亡名单》,其中有135家AI创业公司死亡,平均存活892天。
兴起或坠落,源于不同公司对AI行业的不同认知。如何理解AI,决定了一家公司的命运。
如果你只把AI看做一个垂直技术领域,那么“AI唱衰论”的理由大部分成立:AI算法缺乏真正壁垒、技术研发难以匹配落地场景、大规模投入无法保证产出回报……但如果你采取另一种认知,AI公司的市场前景将大为不同。
实际上,AI头部公司所处的赛道,并非单纯的垂直技术赛道,而是囊括整个数字化转型的产业互联网赛道。
这是一场以十年为竞争维度的马拉松比赛。谁能构筑起越多的底层生产力壁垒,谁就能在未来十年手握权杖——拥有广阔的2B市场。
AI头部公司中,商汤科技是基于这一战略认知,走得最快、最远的公司。
更为难得的是,不同于过去20年中国科技公司依赖中国市场红利起步,商汤科技凭借自身摸索,持续不断地投入,率先实现了“范式突破”:从基础生产力的领先优势起步,然后再在垂直领域取得市场突破,进而扩散到多个领域。
这些成绩,源自商汤科技内生的三大特质,也是它的三大核心竞争优势:技术理想与商业务实的结合、长期主义下的技术长跑、基于核心能力的业务边界延伸。
1
长期主义下的技术长跑
技术的变化是渐进式的,但是技术驱动产业界的变化一定是跳跃的。商汤科技董事长兼CEO徐立将这称为“工业红线”。
第一次工业革命从人力时代跃进蒸汽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从蒸汽时代跃进电气时代……人类历史上,屡次工业革命没有本质上的差别,都拥有一个共同特性——出现超越人的生产力工具,推动生产力实现跨越人类界限的飞跃,并突破规模化工业使用标准,快速普及遍布各个行业。
然而,在人工智能诞生的60年里,AI技术很难跨越这条“工业红线”,即没有实质上提高生产效率。其中一大阻碍在于,AI算法的生产还停留在手工作坊式的劳动密集型工作,无法突破规模化工业使用标准。
以城市治理为例。作为全球大都市,上海市日常管理人口3000万,涉及场景、服务成千上万,垃圾暴露、单车乱停放、伞棚占道等市容市貌管理都是常见顽疾。传统的视频监控管理方法,往往只能“看得见”图像却“看不到”问题,仍需要大量的人工网格员划片到现场巡查。社会不得不负担一笔庞大的人力开支。
城市治理是一个庞杂的“巨系统”。要解决其中的海量问题,需要匹配海量的AI算法,但单个AI算法生产就要花费几十名工程师数月时间。目前我们所生活的城市中,仅有百分之二十的头部需求能够通过AI解决,还有百分之八十的长尾应用场景未被覆盖,而这些长尾场景中却蕴藏着巨大的商业价值。
AI究竟该如何突破“工业红线”?长期主义下的技术长跑,一直是商汤技术创新的底层价值观。他们致力于从“第一性原理”出发,解决AI产业真正面临的底层难题,而非满足于表面需求的小修小补。
针对这一难题,商汤科技率先给出了领先业界的答案——SenseCore商汤AI大装置。这一装置被业界比喻为“AI粒子对撞机”,其诞生具有里程碑意义,实现了AI算法生产从人力劳动密集型向工业化量产的跃进。
AI大装置由算力层、平台层、算法层三个部分架构组成。算力层拥有强悍的底层硬件能力,以商汤自建的AI超算中心(AIDC)为基础,整合AI芯片及AI传感器。目前,AIDC总算力高达3740 Petaflops,能在一天处理完23600年的视频。平台层,包括数据平台、训练框架、加速模块以及模型生产平台,是连接算法和算力层的枢纽和纽带;算法层则提供可以使用的算法模块,满足用户和产业需求。目前,商汤AI大装置的算法工具箱里已经生产出了超过22000个算法模型。
上海长宁区江苏路街道从2020年开始率先试点AI+一网统管,基于商汤AI大装置“量产针对各类长尾场景的算法模型,通过方舟城市开放平台部署到“智能巡屏”,从而将区域内620个摄像头转化成为智能感知神经元,秒级发现城市顽疾,并及时推送给网格员进行下一步处理。
借助商汤AI大装置和软件平台的支持,如今上海网格员的日常工作从不断上街巡查的“人海战”,向“人”与“机”的交互转变。并将逐步拓展到街面违规经营、机动车违规停放、乱晾晒、道路积水等更多场景,通过全要素、全方位、全时空自动智能巡屏,实现全业务、全覆盖、秒发现,城市管理系统得以更为高效、安全、有序地运转。
商汤AI大装置,对整个产业链具有积极意义:通过推动AI降本增效,帮助数字化产业链上的各方参与者收获AI红利。在效率层面,商汤AI大装置产出的算法覆盖大量长尾应用场景,打通产业价值闭环;在成本层面,商汤AI大装置通过规模化生产AI算法,大幅度降低算法模型生产的成本,将加速AI规模化落地。
基于商汤AI大装置为核心基座,商汤提供通用化的AIaaS(AI-as-a-Service)能力,目前已覆盖AI在各垂直场景中的应用。其产品主要分为四个方向,分别是面向智慧商业场景的方舟企业开放平台、面向智慧城市的方舟城市开放平台、面向智慧生活的SenseME、SenseMARS及SenseCare,以及面向智能汽车的SenseAuto(商汤绝影智能汽车平台)。
徐立提出过一个有意思的概念——创新的“逃逸速度”。“当你创新的速度足够快,真正能够做到把创新和产业深度结合的时候,那你就拥有一个非常高效的往前冲的速度,这个速度就是‘逃逸速度’。达到了逃逸速度之后,我们就可以摆脱地心引力,愉快地在产业和行业颠覆中畅游。”徐立说。
长期主义下的技术长跑,让商汤拥有了独一无二的创新“逃逸速度”。也正是因为如此,商汤才能持续领跑行业,始终跑在创新前沿。
2
技术理想与商业务实的结合
过去20年,中国互联网公司成功往往遵循一个同样的模式:首先利用中国的巨大市场做跑道,完成起飞助跑的原始速度积累,然后再接着往上飞,开始寻求技术突破。
但这种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这曾经是一个可行的模式。但到后来你就会发现快速形成的成本会越来越高,因为大家都意识到这个事情能走时,你就会发现你的获客成本就高了,你所有的成本都高了。”商汤CEO徐立说。
事实上,还存在另外一种可能性:你有一个领先的核心生产力工具,然后看清楚一些垂直方向上的可行性,从基础平台、基础生产力的领先优势起步,然后实现垂直领域的突破。
这是一条困难但正确的路。要实现这种模式,需要满足一个必要条件——非连续性的技术迁跃。如果是连续性的技术迭代,可能很快被竞争对手追平技术差距。只有不停发生非连续性技术迁跃,才能保证技术代差产生足够时间窗口,带来核心竞争优势。
“我们的优势是,我们从零开始去搭建底层的平台的时候,前期做了非常大的研究投入和技术储备。到我们创立公司时,我们就可以搭建完全自有的生态和训练平台。”徐立说。
商汤核心创始团队汤晓鸥、徐立、王晓刚一方面是科学家、学者,另一方面又是创业者、企业家。技术理想和商业务实两种特质,如同DNA双链紧紧缠绕,从创立之初就刻在了这家公司的基因里。
商汤创始人汤晓鸥教授是香港中文大学信息工程系教授,全球人工智能领域最有影响力的科学家之一。联合创始人、CEO徐立博士拥有十余年计算机视觉、模式识别、图像处理领域的研究和产品开发经验,在视觉领域国际顶级会议、期刊上发表50余篇论文。另一位联合创始人、研究院院长王晓刚教授也是一位行业大牛,曾担任国际顶级计算机视觉会议多领域主席,在顶级的国际期刊和会议发表论文超过300篇。
2011年到2013年,计算机视觉领域全球总共有29篇关于深度学习的文章,商汤创始团队发表了其中的14篇,几乎占世界的一半。2014年,香港中文大学多媒体实验室发布了名为DeepID的人脸识别算法,在LFW数据库上准确率高达99.15%,大幅超过了人眼识别能力,在AI学术界引起轰动,并突破了工业应用红线。同年,商汤科技从实验室中诞生。
此前外界对商汤的主要质疑,集中在亏损上。这一质疑不仅针对商汤,也是AI公司普遍面对的挑战声音。
从2018年至2021年,商汤一直未实现正向利润。商汤科技的招股书显示,2018-2020年,商汤营收分别为18.5亿元、30.3亿元、34.5亿元,2021年上半年营收为16.5亿元,经调整亏损额分别为人民币1.5亿元、11.6亿元、7.1亿元和5.8亿元,累计为25.9亿元,是经营状况最好的AI软件公司。
事实上,持续亏损可以说是商汤科技的一种主动“战略选择”。持续亏损的背后,是商汤在研发上的大力投入。招股书显示,2018-2020年、2021年上半年,商汤研发开支分别为8.5亿元、19.2亿元、24.5亿元及17.7亿元。研发占比收入的比例逐年增长,甚至在2021年上半年超过了公司营收。而具体研发投入中,员工薪资又占了大头。今年上半年,仅该项支出就达到了12.9亿元,占公司研发投入的72.5%,占营收的77.8%。
商汤此次上市募资的用途,也将有60%用于研发。其中,大部分投入AI基础设施SenseCore,10%用于扩大AIDC算力,10%用于加强人工智能芯片的设计能力及开发自有的人工智能芯片解决方案,15%用于提升与人工智能模型有关的能力,还有25%将投入技术模型、产品和产学研。此外,还有15%将用于业务拓展,主要是新兴商业机会和国内外市场拓展渗透,15%用于投资并购。
目前人工智能仍处于技术初级阶段,行业发展对研发投入的要求非常高。非连续的技术迁跃过程当中,打的就是人才仗。谁能拢住最优秀的那拨人,谁就拥有真正的竞争壁垒。大力出奇迹的“人海战术”,在真正的创新领域是失效的。
持续研发投入为商汤带来了技术和商业双重领域的丰厚回报。在技术人才储备上,商汤拥有40名教授,5000多名员工,其中约三分之二为科学家及工程师,包括250余名博士及博士候选人。在学术研究上,公司获得70多项全球竞赛冠军,发表了600多篇顶级学术论文,并且拥有8000多项人工智能专利及专利申请,居行业领先地位。
在商业回报上,商汤2020年营收规模高达34.5亿元,大于旷世、云从、依图三家的营收规模总和。此外,商汤的毛利率从2018年的56.5%飙升至2020年的72.1%,领先业内其他公司水平。商汤招股书中将此归功于AI大装置带来的规模效应对研发效率的提升。从60%的基石认购来看,投资者对于商汤未来的营收能力也保持积极态度。
“每次拿到融资,我们就投入在基础设施的搭建和人才上,这是我们的最长的长板。直到有很强的高度、势能和壁垒时,我们的竞争就有了足够的时间差。”徐立曾表示。
3
基于核心能力的业务边界延伸
商汤科技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技术创业与行业突破。AI技术过了工业应用的红线,可以在单一行业落地应用。
第二阶段,降低AI模型生产成本,AI技术大规模落地应用行业。AI进入工业生产时代,基于大型超算才能有大规模AI模型生产,降低了AI生产成本。目前,商汤有超过22,000个AI模型,并且未来还会有成千上万种模型。基于这样的高效率运营杠杆,所以商汤才能在这样的高研发投入下,赚取利润。
基于AI大装置的核心技术能力,商汤衍生出“AI赋能百业”的商业落地场景。一方面,商汤以AI大装置作为创新基石,支撑底层技术研发;另一方面,商汤将核心能力延伸至各行各业,全面覆盖城市管理、企业服务和个人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和场景,解决行业的AI长尾问题,承托发展范式。
无论是智慧生活还是智能汽车,商汤都是在解决物理世界中的AI“长尾应用”。这是商汤底层思维框架。
互联网世界中,亚马逊及Google都是在解决互联网世界中的“长尾应用”问题。商汤第一个把“长尾应用”问题搬到线下物理世界。目前的数字化升级以及智能化升级中,都离不开“长尾应用”。比如智能汽车领域,除了解决自动驾驶中正常的问题,实际上要解决很多低频但也可能发生的长尾应用。因此,商汤需要大规模生产AI模型。只有把AI生产成本降低了,才能解决覆盖更多场景的更多需求。
要创造客户价值,必须要解决长尾应用问题,也是商汤与其它AI公司最大的区别。其它公司做单一场景的AI落地应用,商汤做AI生产平台,可以解决众多数据量低、低频发生但很重要的应用场景。这就是为什么商汤能让AI在多行业全面开花的背后逻辑。
凭借技术领先优势及AI模型生产的规模效应,商汤科技目前已于智慧商业、智慧城市、智慧生活、智能汽车四大领域取得市场领先地位。
第一,智慧商业方面,商汤与企业合作构建面向未来的企业管理运营系统,使其工作流程数字化和自动化,从而精简任务并增强用户体验。目前SenseFoundry-Enterprise(商汤方舟企业开放平台)已经在约6,000个客户站点部署,并已连接超过250万个物联网设备。沙利文行业报告显示,以2020年收入计算,商汤科技在智慧商业领域的市场份额中国第一。
第二,智慧城市方面,商汤推出的SenseFoundry(商汤方舟城市开放平台)包含14,000多个人工智能模型,与城市的IT基础设施无缝结合。已成为数字城市运营的操作系统,并提高了城市的安全性、效率、便利性及环境质量。截至2021年6月30日,城市方舟已经在国内外119个城市部署,有效提升城市管理效率。同样,在这一领域商汤科技也拿到了中国第一的市场份额。
第三,智慧生活方面,凭借包括SDK、AI传感器及AI ISP芯片在内的全系列产品,以及超过3500个人工智能模型的支持,截至2021年6月30日,商汤科技SenseME和SenseMARS软件平台已累计支持了超过4.5亿部手机及超过200个手机应用程序,包括5个月度活跃用户数超5亿的手机应用程序;SenseCare软件平台提供多种人工智能工具,赋能诊断、治疗及康复等医疗服务,并且已有五个SenseCare模块取得三项国家药监局认证及两个CE认证。
第四,智能汽车方面,今年上海车展,商汤首次完整展示了SenseAuto Cabin智能车舱解决方案,包括DMS(驾驶员感知系统)、OMS(乘客感知系统)、无感解锁车门、虚拟行车伴侣和车内AR娱乐功能等,发布了面向智能驾驶的解决方案SenseAuto Pilot,其中包括SenseAuto Pilot-P驾驶领航方案及SenseAuto Pilot-V前视感知方案,可实现全场景视觉感知能力。目前SenseAuto(商汤绝影智能汽车平台)已累计获得1100多项智能汽车技术专利资产,与超过30家国内外头部伙伴展开合作,定点量产项目覆盖车辆总数超过2000万辆。
这四大业务板块中,智慧商业和智慧城市对商汤现阶段的营收贡献最大。2021年上半年,商汤智慧商业、智慧城市贡献的营收分别为39%和47%,智慧生活与智能汽车业务营收占比则在10%以下。
相比于对手,商汤独有的竞争优势在于,拉通底层研发平台和多个业务场景,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产、学、研”体系。
商汤有丰富的业务线,业务线之间的研发是拉通的,研发边际成本相对更低。一个统一的研发团队可以支持不同的产品线,在不同产品线迭代过程中有技术的积累和打磨,最终都沉淀到同一个研发的平台里面。
如果不拉通,假如商汤现在有18个方向,相当于要做出18个商汤。因为每条方向都要打磨出一套基础的技术,成本很高。但现在一个商汤可以支持十几条业务的方向,用的都是同样的、共享的底层技术。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商汤将在手机上做的人脸识别等技术,应用到了智能车舱领域,而这在过去恰恰是行业空白。这就是为什么商汤不是第一个进军智能汽车的公司,却在智能汽车领域爆发极强竞争力的根本原因。
“整个商汤的业务是一个体系,而不是一个孤立的、单点的东西。这样我们跟其他人竞争的时候,是用一个体系跟别人的点去竞争,我们就有非常强大的优势。”商汤科技联合创始人、移动智能事业群总裁、研究院院长王晓刚曾表示。
外界对商汤科技的认知存在一些误读。商汤是人工智能平台公司,而不只是一家安防、人脸识别公司。
商汤涉猎的板块很多,但这些涉猎的板块都是基于SenseCore AI大装置这个基座,在这个技术基座之上赋能百业,从而影响了10多个行业的AI智能化、数字化的升级。
商汤的平台化打法有极强竞争力。商汤同时做很多行业,依然每个都能做得很好,正是因为有AI大装置这个底座来量产AI模型,在这个基础设施之上去做研发,生产效率得到极大提升。同时,因为有一个扎实的平台,商汤在各个板块赛道里布局业务的人员需求比其他企业更少。这也体现了商汤平台化的战略优势和竞争实力。
商汤科技对标的应该是领先的硬科技企业,比如谷歌/特斯拉,而不是一些消费类企业。所以很多分析师认为,商汤是未来的十倍股。
当前,全球正处在新一轮数字化产业革命的加速期。未来5年,AI泛在化将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AI与各产业融合进入加速阶段。据Tractica预测,全球AI芯片市场到2025年市场规模达到726亿美金,2020-2025年复合增速将达到33%。
在这一阶段,AI企业面对的是业务多样性带来的挑战,具备构建底层通用平台能力将成为AI企业下一阶段的核心竞争力。
目前已拥有AI大装置的商汤科技走在了这轮浪潮的最前端。其招股书披露,商汤上市前估值已经达到130亿美金,如果顺利上市成功,有望成为真正走入市场化的亚洲最大人工智能软件公司。但AI大装置作为通用平台,能否真正做到“AI赋能百业”,落地到千行百业,与每个行业的业务场景需求紧密贴合,则是商汤科技下一步需要向市场交出的答卷。
参考资料:
从商汤招股书看AI行业竞争格局,华泰证券,2021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