斩获“安平大奖”,平安智慧城市的底层逻辑是什么?

Alter聊IT

    经过一场场激烈的研讨和角逐后,素有智慧城市领域“奥斯卡”之称的世界智慧城市大奖终于被揭晓。
    其中在世界智慧城市大奖中国区的评选中,平安智慧城市承建的“珠海市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平台”从上百个申报项目里脱颖而出,凭借在城市公共卫生体系的数字化、智能化探索,斩获了“安平大奖”。
    自IBM在2008年提出智慧城市的概念,全球已经有上千座城市参与到智慧化的进程中,对应的落地项目可能以十万计。由联合国人居署、世界银行、世界经济论坛等机构背书的世界智慧城市大奖,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应运而生,旨在挖掘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开拓性项目和战略。
    “珠海市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平台”的获奖似乎并不让人意外,当城市治理遇到各种“黑天鹅”的时候,平安智慧城市和珠海回答了一个无数人关切的问题,即一座现代化城市的免疫力从何而来?
    01 被定格的“珠海模式”
    想要理解世界智慧城市大奖青睐珠海的原因,还要回到十个月前的语境里。
    彼时新冠疫情的防控已经持续了一年多的时间,不少城市已经将影响降低到了最小化,但潜在的挑战远没有结束。就像河北在防控中出现的“漏洞”,有确诊病例在确诊前已经出现发热症状,却多次在当地的某诊所就诊,酿成了恶性群体传染事件。
    深处大湾区腹地的珠海有着相同的担忧,但珠海没有重复“亡羊补牢”式的防控思维,选择在风险应急管理上下功夫,试图构建一套数字化的监测预警体系,将不确定风险对城市的冲击降低到最小。
    平安智慧城市团队对传统的传染病网络进行梳理后,提出了疫情防控的三大挑战:
    一是监测预警难,现有的数据采集渠道过于单一,缺少基于大数据的早期分析预警能力;二是预测调度难,缺乏数据驱动的事态发展研判能力,难以进行精细化的防控决策部署;三是防控救治难,由于基层机构的鉴别能力弱,导致联防联控、流行病学调查等关键环节的效率不高。
    有别于传统的防控方案,平安智慧城市提出了“1+1+3”的公卫应急管理体系。首先是打通医院、海关、学校、疾控中心等渠道的数据,构建了跨部门的防控大数据体系;然后将平安深耕多年的数据治理引擎、防控知识引擎和应用算法引擎,沉淀为一体化的智能防控引擎;并针对疫情防控中的挑战打造了智能监测预警、智能预测调度、智能防控救治等智能应用,和政府、医院、公众服务等系统进行打通。
    正如后来外界所熟悉的一幕:珠海市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平台在多点多渠道监测的基础上,基于知识库和人工智能技术针对症候群、新冠多点触发上报、药品管理等搭建了七大预警体系,打造出了一个集中统一、智慧高效的公共卫生应急指挥体系,并在不断衔接更多渠道将监测网络织密织牢。
    和旧有的预警网络做个对比的话,“珠海市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平台”率先做到了先知、先决、先行的“珠海模式”。比如珠海市如果在短时间内出现不少60岁以上的病人,且大多存在发热、白痰、咽喉痛、肺部没有感染的情况,系统将自动与数据库中的症候群进行匹配,迅速判断症候群的可能类别并提前预警。
    也就不难理解“珠海模式”被世界智慧城市大奖推崇的原因,弹性应对、精细治理的“珠海市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平台”,在不确定风险出现时做到了快速反应、化解伤害并回归正常状态,实现了自我修复的“免疫力”。
    02 从1到N的“价值样板”
    在智慧城市探索的全球进程中,任何有价值的样本都有被推广借鉴的必要。
    正如世界智慧城市大奖特意设置中国赛区的理由,中国智慧城市的数量在全球范围内的占比几近一半,挖掘宣传中国城市和社会的智慧化、可持续化以及融合发展的优秀案例,将促进城市和社会服务的创新技术和解决方案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激励更多的城市、机构和企业协作参与到智慧城市的建设中。
    其实早在半年多前的时候,“珠海市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平台”的核心价值就已经被看到。
    国内最早被疫情冲击的湖北,提出要全力以赴推进疾控体系改革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打造健康中国行动的“湖北样板”。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湖北省公共卫生应急决策指挥系统项目,经过多家企业的提案和招标竞争后,依托领先医疗科技能力的平安智慧城市以6100多万元的标价中标。
    曾经在珠海被验证的智能监测预警、智能预测调度、智能防控救治等应用,再次被湖北所认可,并提出了不少新的诉求。
    比如在多点多渠道监测网络上,除了建立跨业务、跨部门协同数据共享机制,还将自然灾害、危险化学品、核辐射、水污染等纳入监管范畴;在智能化预警预测系统方面,在早发现、早判断的基础上增加了对早处置的要求,引入了算法综合调度管理、智能风险预警、智能辅助诊疗等模型……
    如果说平安智慧城市在珠海打造的是一面应对疫情的“防火墙”,帮助湖北打造的医防一体化、平战一体化的公卫应急体系,就像是一张保障城市基础安全的防护网,早已超出了疫情防控的范围。
    平安智慧城市从珠海到湖北的“扩张”,和世界智慧城市大奖的理念不谋而合,完美诠释了智慧城市建设的正确范式:不同的城市有着不同的禀赋,需要的却不是一次次重复造轮子,某个城市在某一领域的探索有了阶段性成果,应该被越来越多的城市借鉴、引入、推广、进化,继而降低智慧城市的时间周期和试错成本。
    正如德国社会学家贝克曾提出的观点:现代社会本质上是一个风险社会。如何应对城市的风险高发态势,如何科学地从风险源头治理,如何利用新技术构建风险动态管控机制,如何在不确定性之下作出正确决策,可以说是城市治理的长久命题,也是智慧城市必须要思考的解题方向。
    沿循这样的逻辑,平安智慧城市的“珠海模式”势必还会在越来越多的城市落地,让数字化的防御力和免疫力成为所有城市的标配。
    03 智慧城市的题中之意
    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在于,当前的智慧城市还处于刚刚起步的初级阶段。
    即便平安智慧城市在内的玩家已经打造了一个又一个标志性的样板,可智慧城市的概念都还未统一。有人认为智慧城市应该以业务创新为导向,利用技术重塑城市的发展模式;有人认为智慧城市应该以数据要素为驱动,通过数据洞察城市运行态势;也有人认为智慧呈现需要以生态体系为依托,不是一项封闭的内部工程……
    这些说法似乎都没有错,但智慧城市最大的阻力恰恰是思维理念,也是不同城市间拉开差距的根源所在。
    最为直接的例子就是“珠海市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平台”。同一时间里筹划应急管理平台的绝非只有珠海,可为何“珠海模式”最终被外界所认可?因为传统的防灾思维是修建“拦水坝”,希望将各种不确定因素阻挡在城市外,然而城市人口的高集聚性、生产要素高流动性早已是不可逆的趋势,传统思维只会适得其反。
    平安智慧城市并非是擅长布道的理论派,却务实的抓住了城市治理的精髓。“珠海市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平台”的底层逻辑不在于“修坝”,而是从数据上解决问题,所有的技术应用都是为了让数据成为生产力,让业务流程数字化,为城市管理者提供全量信息和决策模型,告别“拍脑袋”的经验式治理,从过去的“人治”进化到“数治”。
    不只是在珠海的公卫项目,平安智慧城市重构治理决策链路数字化方法论,几乎是被贯彻到所有的落地项目中。
    在智慧生活板块,2019年初上线的“i深圳”已经覆盖95%的个人服务和70%的企业服务,开创了统一办、智能办、免证办、秒报秒批的服务业态,目前“i深圳”的周访问量已经超过3900万次,平均每个礼拜和深圳的常住人口打两次交道。短短三年多时间里,平安智慧生活已经在深圳、北京、珠海、中山、江门、盐城、南通等20多座城市落地。
    在智慧环保板块,平安智慧城市在深圳搭建的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对大气、水和污染源进行精准数据分析,实现了生态环境监管精准化、环境治理系统化、绿色发展科学化、政务管理信息化等价值。目前深圳市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已经汇聚超过6000个监测点,采集了260亿条数据,平均执法时间缩短了30%,管理效率提升了50%以上……
    平安智慧城市对含义的理解其实并不复杂,可以总结为数据、科技、人民三个核心要素,即在数据底座的支撑和科技手段的加持下,通过数字化治理满足人们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
    04 写在最后
    城市作为人类文明的结晶,作为美好生活的重要载体,已经演变成一个承载越来越多的人口、经济、文化、创新功能的生态系统。
    同时也意味着,随着城市体量的不断增大,系统结构和运行机制愈加复杂,潜在的危机和风险点也陡然增加。拥抱新技术、转变新思维、创造新场景,可以说是城市持续生长的必然之路。只是城市数字化、智慧化的进程,也是一场难以避免的试错,有值得汲取的教训,也有理应推广的标杆。
    再来思考世界智慧城市大奖的价值,就像是一盏聚光的探灯,正在照亮那些指引了智慧城市风向的优秀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