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赋能产业成为热门赛道,AI+人才正成为市场“硬货”
近期,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业信息化等部门牵头,上海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22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将在上海举办。作为世界范围内行业顶尖的人工智能论坛活动,本届大会将继续展现人工智能的新技术、新趋势、新思想,受到了众多人工智能从业者的密切关注。
人工智能已经成为近年来最为火爆的新能产业,对于各行业来说蕴含的时代机遇同样巨大。在相关政策层面上,也早已经把人工智能(AI)纳入国家战略范畴,工信部批复的八大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就是我国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建设的先行先试区,涵盖了人工智能基础设施的重点布局方向。在政策层面的持续助力下,国内AI领域得到了快速发展。
在人工智能一方面迅猛发展的同时,另一方面也出现了捉襟见肘的难点—人才短缺。根据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人工智能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白皮书 2020》显示,目前中国人工智能人才缺口已经达到了 30 万,在未来对此方面的人才需求也将进一步扩大。由此人工智能人才生态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也引起社会层面的广泛关注。
行业发展、高薪待遇吸引人才储备
现阶段全球人工智能的人才储备主要源自于专业对口高校,目前全球共有超过360所具有人工智能研究方向的高校,我国高校也已经有30多所高校开设了人工智能相关课程,旨在培养中国人工智能产业的应用型人才,推动人工智能一级学科建设。
如今正值高考后填报志愿的阶段,很多学子和家长都持续关注人工智能相关赛点专业。在职场社交平台脉脉中有不少网友就针对高考之后的专业选择和志愿填报给出了相关建议,在专业选择时优先未来有发展有潜力的行业,“比如计算机、人工智能总之与科技技术有关的优先,尽量不要按照自己喜好来选,因为工作不会因为喜好聘用你”。
现任360集团副总裁、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兼搜索事业部总经理邓亚峰在谈及学子专业选择时,认为文科生和理科生要学会判断行业是否有发展前景,要“看其上线,即是否会大幅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看下近期下限,即技术角度判断领域技术是否具有可行性”。
同时,他也提及当下炙手可热的人工智能,他认为“计算机特别是人工智能技术正在和这个领域深度结合,展现出巨大的可能性,一系列技术突破正在发生的过程中。更让人激动的是,我们看到计算机特别是人工智能技术,正在和各个领域结合:AI for Science、计算机创作等诸多领域,不断产生着让我们激动甚至惊诧的成果。”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人工智能初创企业激增,转化为对Ai技术型人才的迫切需求,与人工智能相关的岗位薪资待遇随之水涨船高,也是吸引众多学子报考相关专业的原因之一。在脉脉社区中就有网友爆料,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的实习生有着“每个月加房补大差不差1W”的工资,远超其他专业的实习薪水。
而根据统计,在2021年人才缺口大的算法工程师校招的平均薪酬高达21700元,较去年校招增长7700元,增幅高达56%,总体薪酬待遇在众多校招岗位中非常出挑,同时北京、深圳、上海、杭州、广州等热门城市对此类人才需求更为迫切,给出了更多条件丰厚的落户政策。在互联网、房地产等高薪行业式微、裁员的情况下,人工智能相关岗位这一诱人的薪酬待遇显然正在形成巨大的人才储备吸引力,也从侧面证明人工智能在现阶段和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都将是具有广阔发展前景和就业机会的朝阳产业。
AI+赋能产业,人工智能赛道前景广阔
在AI技术掀起革命浪潮的今天,爆发的算法、算力加速了许多传统产业的数字化转型,人工智能相关技术以不同形式渗透到了各行各业当中,对于各行各业而言既是新的挑战也是新的机遇。
目前,人工智能产业可以划分为基础层、技术层、应用层。其中基础层是人工智能产业的基础设施,也是目前国家政策倾斜的重点;技术层则指开发面向不同领域的应用技术;应用层落实到特定行业和场景。
现阶段人工智能的产业应用不仅广泛活跃于在科技领域,并且已经加速从消费端向生产端渗透,与制造、医疗、能源、交通、城市建设等领域深度融合,通过不断创新产品服务,全方位融入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以人工智能在金融科技领域的应用为例,得益于金融行业的高度数据化,加之清晰的业务规则和既定目标,有着人工智能驱动技术的良好应用。
人工智能对于金融产品、服务渠道、服务方式、风险管理、授信融资、投资决策等带来了一系列变革,如量化投资行业,加大人工智能及机器人的应用;赋能传统金融行业,改善机器人顾问,检测诈骗活动,提供个性化信用评级,自动索赔处理;助力银行数字化转型,提升运营效率和数字化转型进度。
不可否认的是,随着产业不断细分,新赛道的日新月异,AI领域的人才供给和需求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差异。因此对于AI人才国内传统大厂、行业领域巨头、新兴科创企业纷纷加码抛出橄榄枝,吸引了众多高校学子报考人工智能相关专业,数据算法、计算机应用等相关岗位在职员工跳槽转岗AI,由此支撑起AI+产业在关键技术领域的创新和持续发展。对于众多AI相关从业者来说若能把握住未来产业突破性变革的关键技术,现在或许就是“换道超车”的好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