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云战争:跑马圈地,巨头的游戏
节点财经文 / 威廉 出品 / 节点财经
2014年底,伴随着兰新高铁、南广高铁的相继开通,我国高速铁路营业里程数达到1.6万公里,超过了世界其他所有国家里程之和。但与此同时,“买票难”依然是一个让无数人谈之色变的话题。
问题出现在了平台上。在当时,距离12306网站上线已经过去整整四年的时间,然而这个由相关部门花重金打造的便民服务平台,因无法承受峰值时期大并发请求的集中轰炸,每到节假日便会进入宕机状态,因此被很多网友戏称为“世界上最烂的网站”。
2015年春运,当人们准备再度吐槽12306时,却发现这个全国最繁忙的购票系统竟平稳渡过了流量高峰。因为这一次,网站把车票查询业务放到了阿里云计算平台上,靠着弹性可伸缩的云端分布式计算能力,一举解决了登录难、扣费出错、网站闪崩等历史性难题。
助力2015年春运大考,阿里云让大家感受到云计算作为一项新兴技术的强大威力。而在此之前,不管是12306这种大型央企还是小型网络初创公司,想要保证自家网站的稳定运营,都绕不开价格不菲的硬件服务器购置成本。不仅如此,在后续的运营中,这些硬件服务器的稳定性、易用性、扩展性等方面的表现都不尽如人意。
云计算的好处在于,它能够将计算资源的获取方式从“买”转“租”,互联网公司可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获取资源,不必对整个网站的业务架构做颠覆性改造就能做到“即插即用”,大大节省硬件成本的同时也获得了更加安全稳定、更具海量信息的数据服务。
在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下,中国云计算产业如同高铁建设一样展示出了“中国速度”。除阿里云外,越来越多的互联网企业、IT技术厂商、新型创业公司争先加入云计算大军,腾讯云、百度云、金山云、华为云等各路玩家展开了激烈的市场竞争,一场新兴的技术较量也由此展开。
/ 01 /
从阿里“去IOE”说开去
1997年的一天中午,一个名叫冯星君的香港人接到上司Larry Ellison的电话,电话那边的意思是让冯星君帮忙取消与当时我国一位重要领导人的见面,但原因让人哭笑不得:Ellison在长城上玩得太开心了,不愿回去。Ellison是美国Oracle公司的老板,这家公司还有一个更加牛气哄哄的中国名——甲骨文。
在冯星君以辞职相逼之下,Ellison打消了这个荒唐的决定,但也足以表明,Oracle公司在当时已经傲慢到无以复加的地步。更可气的是,这家数据库软件提供商,将在未来的十多年里,同IBM、EMC公司一道,持续统治着中国政企IT市场。
彼时,中国IT互联网进入最黄金的发展时期,而任何一家IT公司想要立住山头,几乎都离不开对“IOE”(IBM、Oracle、EMC)这三家公司的依赖。长期以来,它们分别在服务器、数据库以及存储设备方面占据着绝对垄断优势,一起构成了一个覆盖软件到硬件的完整商用数据系统。
对于绝大多数公司而言,当时最主流的IT设施构建方式就是通过自行购买硬件和租用IDC机房,然而动辄几百万一台的小型机和储存设备、几十万一年的数据服务,都让无数企业望洋兴叹。除此之外,计算设备的后期维护以及运营成本也是一个巨大的负担。
在中国所有互联网企业中,最先强烈感受到IOE掣肘的,是阿里巴巴。
2003年5月,淘宝网成立;10月,第三方支付工具“支付宝”推出。随着规模的扩大和用户数量的增加,阿里巴巴的技术系统变得越来越庞杂,很快就拥有了世界一流的Oracle数据库DBA团队和全球最大的Oracle集群。
然而,当数据库大到几乎不具备扩展可能的时候,性能瓶颈和成本压力便成了集团业务发展的难点。这时候,IOE架构已经无法满足电商平台日常的秒杀类营销推广,而对于“双十一”这样的流量高峰,如何保证服务器不宕机都成了让人头痛的问题。
2008年9月 ,已在微软亚洲技术研究院供职多年的王坚加入阿里,他向马云描述出一张云计算的蓝图。王坚提出了在当时来看近乎疯狂的“去IOE”计划,即以廉价的PC服务器替代IBM小型机,以基于开源的自研数据库替代Oracle数据库,同时不再用EMC高端存储设备。
对于阿里巴巴而言,马云非技术的身份一定程度上为公司“去IOE”和“上云”计划扫除了障碍,他力挺王坚,升任其为首席架构师。为表决心,马云还曾在集团年会上公开发言:“我每年给阿里云投资10个亿,投10年,做不出来再说,这是公司的战略。”
就这样,在集团内部的质疑声中,王坚怀揣阿里云的梦想上路了。在他看来,这是一场用服务颠覆传统软件硬件时代IT建设旧思维的革命。据说,这位阿里技术委员会主席的办公室里整墙贴满“云OS”效果图,而办公室旁的“钟馗道-争端解决室”更是时常整夜灯火通明。
可是从一开始,王坚团队就阻力重重。当时亚马逊,谷歌等国际巨头的云计算公司才刚刚成立,国内市场几乎是一片空白,很多人质疑阿里云项目纯属烧钱,一脸憨厚的王坚也被打上了“骗子”的标签,许多工程师因为看不到阿里云的未来,纷纷选择离开。
除了阿里内部,外部看衰云计算的声音也是此起彼伏。2010年3月,在深圳举行的中国IT领袖峰会上,百度CEO李彦宏曾直言: “云计算这个东西不客气一点讲,它是新瓶装旧酒,没有新东西”;腾讯CEO马化腾也认为,云计算是一个比较超前的概念,几百几千年后才可能实现……
或许是身为心理学博士的缘故,王坚最终抵住了“众叛亲离”的压力。从2009年2月写下第一行“飞天”系统代码,到2010年4月阿里金融“牧羊犬”成功上线,再到2012年"双十一"期间助力淘宝平台扛住191亿的交易流量,阿里云计算开始走出黑暗,渐渐迎来光明。
2013年5月,支付宝下架了阿里巴巴集团最后一台IBM小型机;8月,阿里云飞天5K集群成功上线;7月,淘宝平台最后一个Oracle数据库下线,阿里集团IT架构基础被彻底改变。在此之后,阿里开始对外大规模输出云服务,云计算进入高速成长期。
2014年,阿里云全年营收超过10亿元,全球用户突破100万;2015年,阿里因免费为12306提供技术支持保障春运购票,直接推到了中国央企和政府大范围采购公共云计算服务的"多米诺骨牌";2016年,阿里云发布人工智能ET,正式进军AI产业……
从“自救”到ToB,阿里云打开了新的生意经,而放眼国内,云计算市场已经如火如荼地发展了起来。
/ 02 /
跑马圈地,巨头的游戏
如果按照严格的时间轴看,最先开花结果的阿里云,并非最早扛起中国云计算大旗的玩家。早在2007年,中国最大的IDC公司世纪互联就成立了云计算事业部(但最终不了了之,遗憾成为时代的看客),而在阿里云开始发力的2010年前后,中国云计算的牌桌上已经聚集了不少玩家。
这一时期,中国云计算市场可以说已经进入到百家争鸣的探索时期,各家公司都有着鲜明的行业特点,它们分别是以BAT为代表的互联网大厂、以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为代表的运营商军团,以及以华为、浪潮为代表的传统IT供应商阵营。
与阿里云“临危受命”不同,腾讯云的诞生多少带着几分喜剧色彩,这源于当年一场火热的互联网“偷菜”事件。2009年,QQ农场游戏大火,在自己的虚拟菜园里耕种或者是去好友菜园里“偷菜”,成了当时现象级的全民运动。为了支撑起上亿人同时在线的数据需求,腾讯不得不采取紧急扩容,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内就增加了4000台服务器。
通过“偷菜”事件,QQ空间技术负责人汤道生认识到云服务器的重要性。2011年,伴随着“3Q”大战的结束,腾讯开放云正式上线,主要针对API、流量和账号体系的开放;2013年,腾讯开放云正式更名为QCloud,开始以体系化、专业化面向全社会开放。从此,这家把ToC基因刻入骨子里的互联网企业,开启了不啻于二次创业的B端生意。
在BAT中,一向以技术公司著称的百度,反而是最不重视云计算的。IT领袖峰会之后,嘴上说不看好的马化腾很快就立项研究云计算,而提出“新瓶旧酒论”的李彦宏依然后知后觉,尽管他认为百度“天生就是一家云计算公司”,但公司第一次提出“开放云”的概念已是2013年,而真正确定云计算战略更是晚到了2016年。
百度在云业务上的踟蹰不前,与其当时偏重广告变现的商业模式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如果说阿里云、腾讯云是技术与主业的高度捆绑,那么百度云业务更像是对AI、智能驾驶等业务的配套辅助,在布局刚需上远不如AT来得强烈。2016年,百度总裁张亚勤提出“ABC”(即AI、大数据和云计算)的概念,显然还处在云业务技术的补课阶段。
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是,在争先恐后的上云大军中,拥有着巨大基础网络资源优势的电信运营商们成为实力强劲的一股力量。不同于互联网大厂,由于三大运营商覆盖了全国的通信骨干网络资源,所以一开始就对云计算表现出极其灵敏的嗅觉。
资料显示,中国移动早在2007年就开始了云计算的研究和开发,并于2009年正式对外公布“BigCloud—大云”平台。2010年,中国电信启动“星云计划”;2011年8月,天翼云战略规划正式对外发布。2008年,中国联通成立云计算研究团队;2013年,首次向全球发布沃云品牌和沃云2.0云计算基础产品……
虽然三大运营商的共同目标都是“云网融合”,但在最初在战略推进上又各有不同。其中,中国电信侧重于运营策略,深挖细分领域,在安全保障和全面定制化等方面具有优势;中国移动更关注基于平台的服务能力建设,主要从自主研发、平台建设、服务能力云化三方面布局;中国联通则是从构建生态入手,主攻网络能力和数据中心资源覆盖。
除了互联网大厂和电信运营商,华为、浪潮、紫光等传统大型ICT公司凭借其过硬的技术传统,以及对各垂直领域的长期深耕,在云计算市场同样实力不俗。由于具有长期服务企业和政府信息化的经验,相对于消费互联网场景的BAT,其能够快速地渗透到企业的业务层。
具体来看,浪潮于2010年就宣布由传统的IT产品、方案提供商向云计算、大数据运营服务商转型的云计算战略1.0,这一时期,浪潮还推出了国内第一个“政务云”概念。因为有着多年的企业信息化经验,浪潮对政务云市场的理解有着较强的优势,所以公司以此为基点,逐步向“政务云”+“企业云”方向渗透。
华为可以说是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公司2007年就开始涉足云计算,可是到2010年才发布以云计算为核心的“云帆计划”,在此后的几年里,华为云一直“停滞不前”,在业内的存在感并不强。直到2015年,华为才正式高调宣布进入公有云市场,2017年云业务部门Cloud BU正式成立。巨头终归是巨头,依托多年在服务器、存储等方面优势,华为云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这是后话。
总之,在云计算跑马圈地的初立时期,各个大厂都嗅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除了以上的巨头,诸如盛大云、美团云、中兴云、苏宁云、京东云、360云、金山云、金蝶云、新浪云等也都相继建立,试图在风云变幻的云计算市场闯出一片天地。
1 2 3 下一页>